杭锦旗独贵塔拉镇:古韵新声连心曲 指尖巧艺共富路
近年来,独贵塔拉镇深植于黄河“几字弯”文化沃土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、传统手工艺振兴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、以特色产业促进共富、以共建共享和谐家园的特色路径,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誓言扎根草原、传向远方。
一、深挖“古韵”富矿,唱响民族团结“连心曲”
从草原到世界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古如歌”作为凝聚民族情感的核心载体,在“鄂尔多斯古如歌之乡”道图嘎查广为传唱。通过设立传承基地、邀请代表性传承人、组建老中青梯队等方式,2016年以来,道图嘎查文艺队举办并参加大型赛事演出及音乐会100场次,常态化组织开展“古如歌”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校园等活动。如今,古如歌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传承下,以其宛转悠扬的节奏、真实感人的故事,深刻揭示了各民族血脉相连的精神内核,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。近年来,依托七星湖旅游区、牧民新村、达拉图民宿、民族风情园等项目资源,独贵塔拉镇将“古如歌”演艺深度融入沙漠旅游体验,打造非物质文化展厅及演艺厅,推出“逛馆食听古韵”特色民俗体验路线。整合“沙米制作技艺”“头饰制作工艺”“鄂尔多斯秀斯”等资源,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传统竞技、美食品鉴、互动体验,聆听传承人用蒙汉双语讲述古如歌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,使之成为各族游客感知黄河文化、草原文化,增进情感认同的“有声桥梁”。
二、振兴“指尖”技艺,铺就共同富裕“幸福路”
为将传统手工技艺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、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强劲动力,独贵塔拉镇深入挖掘本地毡绣、皮雕、木雕、蒙古头饰、传统马具制作等工艺资源,聘请专业老师开展技能培训,引导各族群众掌握制作技能。联合旗就业服务中心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创业项目、农村电商、新媒体运营等培训,助力民间手艺人创新创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,让“指尖技艺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实现“居家创收”。在敖楞乌素嘎查民间手艺人哈斯巴根家中,造型精美的创新手工艺品琳琅满目。通过创新设计与精细配色,普通皮具化身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皮雕作品,单月收入可达数千元。“没想到爱好能变成‘钱袋子’,作品在邻里间广受好评,订单越来越多!”哈斯巴根笑着说。这一转变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,更激发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。此后,哈斯巴根主动担任“乡村导师”,从基础手法到创意设计倾囊相授,利用农闲与邻里切磋技艺、接单赶工,既拓宽收入渠道,又增进了邻里情谊。
三、创新“治理”模式,共建幸福和谐“新家园”
几张板凳围坐一圈,社区干部与居民促膝长谈。在独贵塔拉镇向阳社区的“暖邻凳凳会”上,一条增设儿童游乐设施的建议被郑重记录,不久便化为小区里的欢声笑语。这生动场景,正是社区以“小平台”撬动“大团结”,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缩影。近年来,向阳社区聚焦“石榴籽”社区建设,持续健全“一老一小”服务体系,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、义诊、义剪等服务;开设“向阳花”假期公益托管班;开展“点亮微心愿”、“籽籽同心向未来”等暖心帮扶活动,为困境学生、留守儿童圆梦,用点滴关爱传递“石榴籽”温情。为帮助辖区无业妇女增收,社区成立劳保服装加工厂,自主打造“骏驰”品牌,吸纳20多名妇女在生产线“穿针引线”,实现“家门口增收”。她们在协作中“以缝会友”、互学技艺,将工作间变成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课堂。此外,社区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,引导其就近在工业园区、养殖园区、设施农业园区、沙障工程务工,实现灵活就业,在“共居共学共事共乐”中持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谱写着磅礴有力的团结奋斗华章。
从歌舞的韵律到指尖的技艺,从暖心的恳谈到家园的共建,独贵塔拉镇正以有形之“艺”承载无形之“魂”,用无数“小切口”的扎实行动,汇聚起各族儿女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,在北疆大地、在黄河之畔、在草原深处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团结奋进新篇章。